英國職場兩年回顧:從台灣 PM 到倫敦 PO 的轉變與學習

by Dear loser
uk-product-career-2-years

今年三月,我在倫敦一家新創公司擔任產品負責人(Product Owner)滿兩周年。這篇文章想記錄一下目前的工作心得,以及和過去在台灣擔任產品經理的不同之處。當然,每個人的職涯背景不同,以下僅以個人經驗出發,不代表所有倫敦公司的情況,先行說明。

職位轉換:從產品經理到產品負責人

在台灣,我一直擔任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;而在倫敦求職時,只要與產品相關的職缺我都會投遞。最終拿到了一個當時還不太熟悉的職位——產品負責人(Product Owner)。(相關文章:英國產品經理求職心得|薪水、時機點、產業經歷的影響性

面試時,我覺得 PO 和 PM 的角色差不多,但實際工作後才發現兩者還是有明顯差異。目前的公司產品經理是管理職,會帶領多位 PO;而台灣多數 PM 並不是真正的管理職,因此我不時被「職級下降」的失落感困擾著,曾在去年考慮轉回 PM,但求職過程並不順利,就繼續待了下來。

在台灣做 PM 時,我曾負責 2B 與 2C 的產品,工作重點多在市場研究與需求轉化,若公司有專案經理會協助推進進度,否則就要一條龍包辦。而台灣相對重視功能的完整性與細節。

在現在的公司,PM 更重視對客戶的溝通與策略方向規劃,PO 則專注於具體的功能設計與開發執行。這樣的分工讓我少了市場研究與創新設計的空間,而我其實更喜歡「發現問題 → 設計解法 → 驗證假設」的流程。目前的產品開發較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,創新比例偏低,這也讓我對工作的熱情減少許多。

工作節奏與挑戰

我的主要工作是規劃功能、確保開發順利進行。而我所負責的產品是公司主要營收來源,因此除了產品開發,也要處理不少運營相關的突發狀況。此外,我也負責每周期的 demo。過去用中文簡報會緊張但還能應對,但改用英文後,一度成為我的夢魘,最怕被問到不知如何用英文解釋的問題。還好有 ChatGPT 幫忙擬稿,加上多次練習,現在已經比較不會緊張。

在開發節奏上,和台灣也很不同。台灣多採兩週為單位的敏捷開發,節奏快、週週都忙;而這裡是三個 sprint(六週)為一個週期,主要在開頭與結尾兩週比較忙。技術方面則以工程主導為主,這樣一來邏輯設計的壓力較小,但也需更熟悉 API 測試與規格驗收。一開始有些不適應,久了也就上手。

工作時間上,我們採朝九晚五制,含一小時午休。是否進辦公室沒有強制規定,我自己會盡量一週進辦公司一次,選擇比較多同事在辦公室的日子,並集中安排會議,提升效率。在家工作時,大家會有默契地開鏡頭,除非是全公司會議,不然基本都會開。這與台灣常見的關鏡頭習慣較不同,也讓我即使在家工作,還是會乖乖坐在書桌前。

職場社交文化

一開始我最擔心的是:「午餐怎麼辦?」但只擔心了一天就習慣了。我們公司通常是大家一起去買外帶,再回辦公室用餐。和台灣同事午休去餐廳,吃完飯再去買手搖的風格不同,但也有足夠的交流時間。

食物方面主要以冷食為主,像沙拉、三明治,偶爾也會去買個湯麵、壽司、便當來吃。第一年為了省錢都自己帶便當;第二年公司搬家後沒有微波爐,就開始跟同事一起買午餐,也慢慢喜歡上這裡的沙拉,尤其是馬鈴薯的料理真的不錯吃。

在台灣,同事約喝酒通常是週五;這裡則是週四。我曾問過英國同事,週四喝完隔天上班不會累嗎?他們回答:「所以週五就拿有薪水的時間來休息囉。」想想也是有道理。加上週四常是大家進辦公室的最後一天,四點半左右就會有人開始揪去喝一杯。

除了固定的夏日派對與聖誕派對,同事們自發舉辦每月的發薪日聚餐,挑一家好餐廳大吃一頓。但因為是平均分攤,加上酒水價格常十分驚人,所以我久久參加一次,畢竟荷包有限。

兩年來的學習與收穫

回顧這兩年,在硬實力方面的進步其實有限。在台灣之前公司,對於產品規劃的流程、文件有明確的規範,而在英國這邊,大家比較依賴過去經驗與即時應變,對流程沒有那麼嚴格,只要產品能順利推出、正常運作即可。

如同前面所說的,目前的工作偏向流程與邏輯規劃,細節設計多由工程師主導,因此相較於從競品分析到撰寫完整 PRD 的完整規劃模式,這種分工讓我在產品設計的訓練上空間較小。不過,也因此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理解業務與市場,慢慢建立起對海運與航空保險、承保風險等領域的基礎認識。

另外,也因為部分工作包含維運,技術協作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,例如對 API 使用與前端除錯的熟悉,讓我能更有效協助工程師 debug,在產品異常時能快速定位問題。在數據監控上,由於產品是主要營收來源,穩定性與觀測就特別重要,我也學會如何設計儀表板,隨時監控使用狀況,避免潛在損失。

相較於硬實力,這兩年最大的成長是軟實力。從一開始遇到突發狀況會腦袋一片空白,到現在能冷靜應對、清楚溝通、分配任務,危機處理能力明顯提升。最有感的則是溝通協調的進步。這段期間團隊成員更替頻繁,風格多元,花了很多時間在協調分歧、化解衝突,也學會如何面對價值觀與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摩擦。

語言方面,因為頻繁的會議與 demo,加上 ChatGPT 的幫助,英文表達應該也進步了一些。有趣的是第一年時,我不覺得語言是甚麼太大的阻力,覺得很神奇的是大家都聽得懂我講的話,我也可以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。但工作進入第二年,會發現「聽懂七成」與「表達七成」仍然不夠。當你想要爭取更高層次的討論空間、建立更多影響力時,語言的精準度與即時反應變得非常關鍵。

雖然平時寫文件與 ticket 可仰賴工具輔助,但實體會議中的即時互動無法仰賴外力,這讓我開始正視語言上的瓶頸,也意識到社交、閒聊與幽默感的建立,同樣是融入職場文化的重要一步,是我下一個階段必須突破的關卡。

寫在最後

這兩年的旅程,無論是職位轉換、語言適應,還是文化磨合,都讓我重新思考「什麼樣的工作能讓我感到成就與熱情」。雖然硬技能提升有限,但我學會了如何在陌生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節奏,也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型態與價值所在。

過去半年,原本平穩的工作像是 Netflix & chill,突然風雲變色,變得心力交瘁,也促使我開始尋求改變。目前的變動還在進行中,如果順利的話,之後再來分享下一篇轉換的心得。

希望大家無論是在哪,工作求職都順利啦。

如果想收到新文章上線通知以及不定期問候信件,歡迎填寫這個表單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請我喝杯咖啡,或是 Liker 拍手,讓我有動力繼續寫下去啦!

You may also like

2 comments

26 5 月, 2025 - 10:18 上午

這篇真好看,也期待情緒化那篇

Reply
Dear loser 30 5 月, 2025 - 9:16 下午

哇謝謝,你的留言真的是我寫作的動力哈哈。最近生活水深火熱,累積素材中,之後來寫!

Reply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