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的最後一週,和伴侶從溫哥華開車到了西雅圖,享受了陽光美景,在 57 號碼頭搭上了大摩天輪,強風在縫隙間咻咻作聲,怕高的我一動也不敢動,心想著應該轉完這一圈應該就結束了吧,殊不知北美的食物份量超乎想像,連摩天輪也要給你物超所值,數了一數應該有轉了五圈。到了第四圈時我忍不住心想:「這到底有完沒完?」
Vancouver 被戲稱為 Raincouver,下雨的頻率跟台北有得比。 此刻坐在床上打字,背後是後院透進來的陽光,耳邊卻夾雜著雨水聲。這樣的矛盾感,似乎也成了最近生活的縮影。
前幾天讀完了《我的骨頭知曉一切》 。作者分享了她童年在語言與肢體暴力中成長的經歷,並被診斷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C-PTSD)。 她運用記者的專長, 從多角度探索症狀並學習如何與之共處。 很喜歡她的細膩帶有情緒的文字,將自身經歷描述得令人心疼又憤怒。即便我無法同理移民在異地生活所經歷的一切,但她與各諮商師的練習與對談,讓我感受到共鳴。卻也與她在一次次與諮商師的練習與對談中,學習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,如何好好溝通,如何相信自己值得被愛。更重要的是,她不再害怕衝突,而是透過衝突看見彼此需求,轉化為寬容與修復。接受自己可以擁有各種情緒,擁抱所經歷的一切,好的不好的,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
這大半年,我彷彿經歷著某種身分認同危機,生活看似一切都蠻好的,卻總有些地方不是那麼對勁。
儘管早就知曉的擔任軟體業 PM 無法帶給我真正的快樂,但每當在 LinkedIn 看到朋友轉職到大公司 PM 或升遷為 Senior,心裡還是忍不住羨慕。偶爾也會想:「如果我那時去讀個研究所或是 MBA 是否就能進入大公司,吃著免費的午餐呢?」而事實是, 某年報名了 GMAT 補習班以及考試,卻在考試前一周取消考試,跑回高雄和阿嬤取暖。連申請條件都無法達成,又何論申請。這些「如果當時」的假設,早已不成立。
細想之下,我的羨慕更多來自於對社會標準的膝跳反射,並非真的符合內心需求。進到大公司真的會讓我快樂嗎?擔任 Senior 會讓我感到自豪嗎?答案往往是否定的。過去的經驗告訴我,盲目追求外在的標準,可以帶來短暫的解脫,但更多的是後續無解的茫然。因此,我開始更認真地思考: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?
月初迷惘時,我開始找尋工具幫助自己厘清方向,聽了《斜槓先修班》的 Joanne 分享斜槓之路,也閱讀了八木仁平的《發現你的天職》。他的公式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狀態:
- 喜歡的事情(What) x 擅長的事情(How) = 想做的事情
- 喜歡的事 x 擅長的事 x 重視的事 = 真心想做的事
過去我追求的多半是「想做的事情」,像是 WordPress 課程或接案,這些想做的事情,往往缺乏我重視的價值觀,最終無法持續下去。而當我用公式分析(再次感謝 ChatGPT),發現「專注於寫作,分享個人成長與學習」,竟然成為目前最契合的選擇。
最近在 Threads 看到有人分享《夠好的工作》裡的一段話,「如何驗證現在在做的事情,是為了光鮮的外在,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,那就是問自己『假如做這件事情,無法和別人說成果,你還願意做嗎?』」在現實生活中,在社交場合被他人介紹提起這部落格,都覺得十分彆扭。想想應該有符合吧。
一直以來不是那麼認真經營這部落格,仔細想想一來是我覺得這部落格難登大雅之堂,光名字就不是很正面。二來是因為沒有生財,所以也被我歸類在一個佛系寫寫即可的項目,因而沒有認真看待,社群要做不做的。而當看到這個結果時,覺得真是幽默,繞了一圈結果其實已經在上車了嗎?一直在那想新企畫新方案找新的可以帶來成就感的工作,結果卻忽略最需要投入心力的項目。
有時也不覺得這部落格有什麼存在的必要,也會想著,如果讀者再也不需要看這裡文章,大概是件好事吧,代表人生過得很順遂。因而又覺得自己產出的價值是什麼,而有些認同危機,但當讀著《我的骨頭知曉一切》 才又想起,正是因為作者經歷過的事情,正是因為她的誠實的分享,寫出她的故事讓人感到療癒。默默地受到激勵,期待自己哪天能有那樣的文筆,能有那樣的影響力。(這迴圈我走了很多次,也在文章裡面寫了不少次,大家旁觀來看應該覺得好笑好笑)
生活或許就像那天的摩天輪。以為只會轉一圈,結果卻多轉了幾圈。第一圈的害怕與興奮新奇,第二圈的開始熟悉,四處張望,第三圈的看不見終點的慌張,第四圈的反思與懷疑人生,直到第五圈,找到生命意義同時也是尾聲。2025 再陪我一起轉動幾圈吧!
—
另外,年初的聚會時間確定會在 2/5(三)18:30,如果有興趣的,可以幫我填報名表單,期待與你們相見啦。
如果想收到新文章上線通知以及不定期問候信件,歡迎填寫這個表單。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請我喝杯咖啡,或是 Liker 拍手,讓我有動力繼續寫下去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