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較於上次回台,這次在倫敦待了近兩年,回來後才發現自己竟有些跟不上台北的腳步。新的餐廳、關閉的老店、訂位流程的變化等等,這些細節讓我意識到,自己已經脫節了。在要前往某餐廳的前一晚,突然收到訂位被取消的通知。後來才知道,現在要再透過 LINE 確認一次,訂位才算數。我像個剛學會用手機的外國人,還特地問客服該怎麼處理。這才發現,自己真的離開太久了,有些事情就這樣落掉了。
每次回台灣前,都會陷入一個近鄉情怯的小焦慮,不確定自己實際抵達台灣會有什麼感受,是會懷念想要回去,還是覺得就繼續待倫敦好了。在去年十月左右又進入一個思鄉的憂鬱狀態,在十一月看棒球時到達一個巔峰,覺得錯過許多與朋友同樂的時光。因而訂了機票,在連我在台灣都不是那麼喜歡的過年時節。
此趟台灣行為三周,第一周邊調時差晚上邊工作,看醫生健檢見朋友的時間都排在午餐,一直忙碌到周六,才可以無憂無慮的和朋友在外遊走,不知道是否因為太久沒回來,中山站人潮洶湧以及市集林立到我認不出來,有著人群恐懼時同時又喜歡這種熱鬧感的複雜情緒,S 帶著我去了一家又一家的獨立書店,我們聊著書聊著電影以及聊著前公司的八卦們,總是很慶幸能有這些文人朋友在身邊,供我吸取一些文藝氣息。
在周間也見了不少朋友,在國父紀念館進行了是否要生孩以及回台灣的討論、咀嚼著粗細分明的薯條聽聽一寶媽和兩寶媽的不同心境,並進行了私人簽書會,看著 A 從認識時就有聽說她想寫一本書,到現在果然達成了。
小年夜前和朋友們在台中相聚,本來想說要來個一日遊,結果最後把在台北的習性搬到了台中,在市場吃完滷肉飯後,移動到某間復古咖啡廳,一路閒聊到晚餐吃燒肉。看著一群人願意大老遠地跑來中間點一起吃一頓餐,聊聊最近瑣事,備感溫馨。
在回飯店的途上,無來由地覺得鼻酸,感覺還沒有聊盡興就得離開,不知道下一次能見這些人是什麼時候。好險在回台北後又有機會再次見面,繼續把沒聊的聊起來。和 I 再次道別後,在開車送 Y 回家的路上,也一路很感慨,當時大概是每周末三人不知道要幹嘛,就會相聚去個咖啡廳,或是去個北海岸基隆開車閒晃,這樣的日子,竟也是兩三年前了。
另外也見了回台灣的 F,聽她分享從一開始的不適應,到現在開始上班,雖然碎念著公司很台很多做事方式沒效率,卻可以感受到她漸漸地喜歡上這樣的生活,即使生活還是有許多不確定,但可以看到她開始慢慢生根,相信不久她會更適應的。也感謝在她和 I 面前,我總是能無顧忌地分享自己的焦慮,在某個湘菜餐廳講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。
在離開前,去了趟前前公司,印象中的兩隻手數得出來的團隊長到滿員,聽著團隊現在的發展,也想起以前在那討論技術的場景,戲稱著自己現在一週工作四小時,迷惘沒有成就,前老闆笑著說:「你以前也一直都是這樣啊。」看來不論忙與不忙,我都在茫。
而當晚,在個餐酒館和大學同學見面,幾杯酒後才有人說,其實前任和其他同學在另一個餐廳,也想要來看 B ,因此最後兩群人一起到了 KTV 相聚,這個場景在五年前真的很難想像。
回台前,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前任結婚的消息,難過了一陣,很明確知道和前任這個人無關,但卻莫名難過,和 B 討論後,發現是因為會有些遺憾,一起長大的朋友在慶祝人生里程,而我卻無法在場一起祝賀。但當時如果不選擇離開那群,可能也很難走出。雖然戲稱是場鴻門宴,卻很感激前任願意來,雖然我實在不知道該聊什麼,看到他現在很幸福,替他開心。然後也謝謝 B 參與了猜猜看誰是前任的活動,直接選了最帥的,朋友們開玩笑說真會做人。
此行大概是很多感激與感慨交雜,能見到很多朋友,但同時因為久未聯繫,大家都有走著各自的路,一時也會不知道要從哪聊起,索性就專注當下,抽離成為一個旁觀者看看這群人們。
在等餐之餘時問了也同住在倫敦且此趟也有感與朋友脫節的 I 說:「你會想搬回台灣嗎?」I 一如既往冷靜地搖了搖頭,我會心一笑。
在 KTV 最後,同學們逗趣地點了《還是好朋友》,儘管多年沒聯絡,或是人生狀態已不同,這次回台灣見到的人們還是願意出來見一面,大概是此行最好註解了吧。
—
如果想收到新文章上線通知以及不定期問候信件,歡迎填寫這個表單。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請我喝杯咖啡,或是 Liker 拍手,讓我有動力繼續寫下去啦!